欢迎来到尊龙凯时ag旗舰厅官方网站【官网|登录入口】专注于体育赛事为您提供尊龙凯时官方最新网址、官网入口、网页版、登录入口、APP下载、网页版、手机版、最新版24小时提供在线为您服务,下载客户端尽情体验!尊龙凯时官方网站拥有丰富的赛事资源和专业的服务团队,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安全、公正、便捷的在线投注体验。
尊龙凯时碧水源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我国经济发展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动力,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同时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随着2020年中国向世界承诺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到2021年“”上,“碳达峰”“碳中和”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污染防治攻坚要向纵深推进,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持续深入碧水保卫战。在此背景下,环保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治理行业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需求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长,环保也逐渐从过去的粗放型及点源治理向大环境治理升级,从大众化、无害化向再生净化、资源化升级。经过多年市场化发展,受社会、地缘、经济、卫生等内外部环境影响,传统水务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增速有所放缓,但治理需求仍在不断升级。长期来看,生态环保产业仍处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各市场参与主体均面临考验。生态环保产业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产业基础,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作为生态环境治理行业的核心子行业,水环境治理行业已逐步进入从规模扩张向系统规划、高质量发展升级的新阶段,开启了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新征程。
为落实“3060”双碳目标,水环境治理行业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加速升级、提升经济整体绿色竞争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绿色低碳将成为水务行业产业发展重要标志。水环境治理主要包含市政污水、村镇污水、市政管网、市政供水、再生水、工业废水、污泥处置、水环境治理等诸多细分领域,且内涵逐步从治污向预防、节能降耗及资源化等方向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污染问题随之扩散到各个领域,给水环境生态保护尤其是水环境治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并加重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程度,污水处理及再生资源化利用成为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保护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主要以城市为主,随着国家政策对生态治理重视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农村污水治理也逐渐成为水环保重要领域之一。
此外,我国作为水资源紧缺国家之一,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7,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不均、与耕地矿藏等经济要素空间不适配是我国基本水情,加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快速发展、工业化持续推进、农业严重依赖灌溉等特点,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破解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矛盾需要节流与开源并举,一方面需要坚持“节水优先”的治水方针,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同时也要科学有序的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做好开源。我国污水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污水资源化是实现开源的新举措,也是水资源供给侧改革的创新探索。此外随着国内海水淡化技术经历规模化应用后实现快速稳定发展,开发利用海水资源,进行海水淡化成为开源节流、解决我国淡水紧缺的另一条重要且有效的战略途径选择。
我国水环境治理行业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面对我国仍普遍存在的水污染情况、水资源匮乏及饮用水安全隐患的担忧,国家全面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水环境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打好碧水保卫战”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赢得“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重点规划的任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被提升至历史性的战略高度,对水环境治理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与促进作用。“十一五”期间,国家开始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全国水环境治理进程进入高速发展轨道。2015年起,随着国务院出台的“水十条”在全国范围内的贯彻落实,水环境治理需求加速释放。随后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关于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排污许可管理条例》《长江保》《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方案》《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关于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刺激水务市场需求加速释放,为水环境治理行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3年4月,生态环境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等多部门印发《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划指出到2025年,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污染防治、水生态恢复等方面取得突破,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更加完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要素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格局基本形成。5月,水利部、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节水宣传教育的指导意见》,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了长江、黄河等七大流域和东南诸河、西北诸河、西南诸河三区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有关要求。其中明确规定,长江干流水质要稳定达到Ⅱ类,强化黄河流域水资源刚性约束;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建设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国家骨干网建设加快推进,省市县水网有序实施,着力补齐水资源配置、城乡供水、防洪排涝、水生态保护、水网智能化等短板和薄弱环节,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水网工程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6月,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非常规水源配置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建立起完善的非常规水源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非常规水源经济、高效、系统、安全利用的局面基本形成。7月,水利部联合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地下水保护利用管理办法》,对地下水的保护利用管理进行了详细规范,保障地下水可持续利用。8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印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其中提出,目标到2025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00万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4.5万公里,新建、改建和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不少于1,000万立方米/日等要求。10月,水利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通过3-5年时间,初步形成体系布局完善、设施集约安全、管护规范专业、服务优质高效的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格局。1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技术指南排污口分类》《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技术指南溯源总则》《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技术指南信息采集与交换》三项标准;12月,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积极进展,能效水平和降碳能力持续提升,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建成100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等要求。
此外,饮用水方面,国家卫健委联合有关部门在2022年3月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于2023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与原标准相比,新标准落实了国家标准化改革的相关要求,将进一步加强水质监测检测能力建设和相关工艺设施改造升级,健全水质管理体系,保障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升其他相关标准的适配性等。
随着一系列提高水质标准,支持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短缺的系列相关政策和国家级战略陆续出台,深度水处理技术及产业发展前景可观,公司所处行业前景可期,为公司发展提供重大机遇。
膜法水处理技术是当今世界公认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它可以同时解决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问题,带来了水处理技术的。膜法水处理技术是保障水资源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市政污水再生回用、工业废水处理、城市自来水深度净化、农村微污染水处理、海水和苦咸水淡化等,可大大缓解水资源短缺,改善水环境、保障饮水安全,对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期间,膜行业紧紧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膜产品发展实际,按照“高端引领、强链补链、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总体思路,推动膜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膜与膜材料、膜装备(含工程成套设备)、膜应用及运维服务三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以膜与膜材料为核心、膜装备为主体、膜应用及运维服务(工程设计与施工)为补充的产业格局,促进膜产业链协调、快速、高质量发展,实现产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集约化转变,全面提升膜产业发展质量。
膜与膜材料处于膜产业链的顶端,是膜产业的核心,在膜产品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按照“重点提升、重点推进、重点培育”发展思路着力发展膜与膜材料产业,通过“重点提升”,提升一批存量产品性能,使膜与膜材料存量产品迈向中高端,化解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通过“重点推进”,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发展一批高端膜与膜产品,扩大增量;通过“重点培育”,瞄准前沿,填空补短,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国内急需的“短板”产品,培育一批新的经济点,突破膜与膜材料产业发展瓶颈,实现膜与膜材料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引领膜产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膜装备产业处于膜产业链的中游,是膜产业的主体,发展先进膜装备对拉动上游膜与膜材料产业,带动下游膜工程与应用服务业至关重要。因此,要紧抓“中国制造2025”发展机遇,立足我国膜装备产业现状,以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为核心,以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为目标,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化、个性化、系列化、模块化的各类膜装备和工程成套装备,提高膜装备的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膜应用服务是膜与膜材料、膜装备走向市场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膜产业化、加快国产化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拓宽延伸膜产业链的重要方向,在膜产业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要着力提高膜应用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膜应用服务产业,重点发展集成服务、配套服务和运维服务三大服务业,鼓励水务投资运行,壮大膜应用服务产业,使之发展成为膜工业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
公司专业从事环境保护及水处理业务,在水处理领域拥有全产业链。公司主要通过研发与制造高科技的核心膜材料尊龙凯时、膜元件、膜组器系统、吸附材料等,结合配套工艺技术、工程施工与运营管理等综合服务为客户提供一揽子市政污水与工业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工业供水、高品质再生水与饮用水、民用净水、海水淡化、湿地保护与重建、城市及流域生态系统、高原盐湖提锂及盐湖资源化、资源循环利用等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包括前期技术方案设计、工程设计、技术实施与系统集成、工程项目建设、产品销售、运营技术支持和运营服务。目前公司主要在污水资源化、高品质饮用水、海水淡化、工业零排、盐湖提锂五大领域深化应用。同时公司重要子公司良业科技主要通过创意设计和集成实施为城市、景区及家用与商用领域提供光科技整体服务。
公司在北京、天津建有国际先进的膜生产制造基地,在南京、昆明、无锡等地还建有区域性膜装备制造基地,是全球一流的膜产品生产商和先进的环保装备制造商之一。公司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产业链膜技术(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及吸附材料,并形成超微滤膜、工业纳滤膜、工业反渗透膜、工业零排放膜、锂吸附剂及系列一体化产品。
其中超微滤膜产品包括IV型中空纤维帘式微滤膜组件、S-MBRU膜生物反应器组器、V-MBRU振动膜生物反应器组器、H-MBRU阵列膜生物反应器组器、RUF浸没式超滤帘式膜组器、SUF浸没式超滤帘式膜组件、RUF浸没式超滤柱式膜组器、UF浸没式超滤帘式膜组件、RUF浸没式超滤柱式膜组器、SUF浸没式超滤柱式膜组件、OWUF外压式超滤膜组件、OWUF外压式超滤膜组器等;工业纳滤膜产品包括DF系列纳滤膜元件、G系列高压分盐纳滤膜元件、UDF新型纳滤膜元件;工业反渗透设备膜产品包括SW系列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元件、BW系列苦咸水反渗透膜元件、ULP系列超低压反渗透膜元件;工业零排放膜产品包括ZD系列工业零排放膜元件;一体化产品包括智能一体化污水净化系统(ICWT)、智能户型污水净化罐(IHWT)、智能一体化浸没式超滤设备(CUT-S)、智能一体化外压式超滤设备(CUT-O)、应急净水车、智能一体化海水淡化系统(ICSD)、智能一体化船用海淡装置(ICSD-S)、智能一体化污泥脱水装备(ICST)等。此外,公司建有锂吸附剂生产线,可生产钛系锂吸附剂、铝系锂吸附剂等。
公司自主研发的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其微滤膜采用支撑结构具有永久亲水性,强度高、寿命长、通量大的特点,出水水质可达到地表水IV类,节省土地约50%,已成为解决我国“水脏”问题的支撑技术,并广泛应用于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农村高标准污水处理、医院废水处理等;最新研发的振动膜生物反应器(V-MBR)技术利用膜组器机械振动的方式代替膜池的高强度曝气,在降低能耗的同时,可显著提高氮、磷的去除效率,与传统曝气MBR相比,V-MBR出水总氮可降低3~5mg/L,全流程运行能耗可降低20%以上,实现节能、降碳和提质三重效果,符合国家正在推进的污水资源化与碳减排政策,并已于2020年被收录进《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公司自主研发的超滤膜以高产水水质、强抗污能力、高精的过滤精度及长使用寿命,可广泛应用于城镇污水深度处理、高品质饮用水、工业废水处理、中水回用及RO/NF预处理领域。
公司通过多年自主创新成功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反渗透膜生产线,生产出的产品可有效实现选择性脱盐率,满足公司自主研发的各系列纳滤膜、苦咸水膜、海水淡化膜等家用与工业膜产品的生产需求。其中纳滤膜具有高选择性分离、高系统回收率、低运行压力、低运行成本及耐污染和耐溶剂性等优势,并实现有价资源回收、物料分离等,广泛应用于城镇给水深度处理、市政污水深度处理、低脱盐给水深度处理、高硬度高盐给水部分脱盐水质提标、高品质饮用水、工业废水资源化等领域;纳滤膜和MBR组合的MBR-DF双膜新水源工艺技术可实现将市政污水转化为达到地表水II/III类标准的高品质新水资源,有效实现治理水环境和开发新水源的双重目标。新研发的G系列高压分盐纳滤膜可用于物料特种分离、(近)零排放分盐、盐湖卤水提锂、垃圾渗滤液浓缩等。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在脱盐率、产水量、抗污染能力、运行压力、使用寿命、节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优势,不同系列的反渗透膜可广泛用于高浓度海水淡化处理、高浓度苦咸水脱盐、水源脱盐、工业中水回用及废水处理、工业废水零排放浓缩、饮料用水及纯净水生产、电子和电力行业高纯水制备、深度脱盐处理的二级过滤等领域。
目前公司具备年生产微滤膜和超滤膜1,800万㎡、纳滤膜和反渗透膜1,200万㎡、锂吸附剂10,000方的设备生产制造产能规模优势,公司将坚持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两条主线,为解决我国城乡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等问题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撑不懈努力。
公司根据项目与收入类型,将主要业务分为环保整体解决方案、运营服务、市政与给排水工程以及光科技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主要通过工程项目推动环境保护及水处理业务的发展,主要根据地方政府及相关业主发出的包含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再生水、自来水、工业废水及资源化、海水淡化等在内的水务类项目,及盐湖提锂与盐湖资源化等项目的招标计划,准备投标或者竞争性磋商来获得项目。对于直接产品与服务销售类项目,通常由公司或子公司与业主签订设备销售合同。对于EPC项目,通常由公司或子公司碧水源建设与业主签订总承包合同。对于PPP/BOT项目,由业主与公司或子公司签订特许经营权协议或项目合同,成立项目公司,并由项目公司负责建设及后续运营管理。同时,公司为客户持续提供后续的核心部件膜材料、膜元件的更换服务。环保整体解决方案收入主要包括直接膜与设备销售收入、各类水务及盐湖提锂等业务项下的膜及设备、吸附材料销售与相关EPC收入等。
对于PPP/BOT/ROT等投资类项目完成建设及调试验收工作后将进入运营期,公司将按照项目合同约定,定期收取相应运营服务费用,根据项目类型,收取污水处理服务费或供水服务费或可用性服务费等。对于委托运营项目,公司按照项目合同约定,定期收取相应运营服务费用。一般运营项目会设置保底水量,且在运营初期的几年内逐年递增,在实际水量没有超过保底水量的情况下,运营收入一般按照合同约定的保底水量计算,在实际水量超过保底水量的情况下,运营收入将随着实际处理水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公司运营服务收入主要包括项目公司自主运营项目收入及委托运营的收入等。
公司市政与给排水工程板块项目主要由公司EPC项目中土建与安装部分构成,业务主要由子公司碧水源建设负责实施。碧水源建设拥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等专业业务资质,主要业务为承接给排水工程、水厂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小区市政工程和管网工程等。市政与给排水工程收入主要包括EPC项目中土建与安装工程收入。
公司重要子公司良业科技主要以科技和创意为手段为客户提供城市、景区和家庭的光科技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业务板块主要涵盖城市大型滨水夜游项目、知名景区夜游项目、城市文化旅游夜景观光带、光影文旅产品及解决方案服务、智慧城市照明产品及解决方案服务和智慧家居产品及解决方案。经过多年发展,良业科技在中国科技光影秀行业综合业绩规模领先,且率先实现向夜间文化旅业转型,打造了一系列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案例。2023年在杭州举办的亚运会部分场馆和街区,良业科技亦提供了部分场景光影设计服务。良业科技主要的业务模式为EPC及少量管理运营,为城市及景区大型滨水夜游项目、文旅项目、智慧照明项目等提供创意方案设计、策划、实施、运营以及智能产品、智慧家居产品的销售等。光科技整体解决方案收入主要为子公司良业科技及其子公司的收入。
经过多年技术研发与创新积累,公司已发展成为集膜材料研发、膜装备制造、膜工艺应用于一体和数字化水务运营两大优势的高科技环保企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产业链膜技术(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在核心技术、产品和水务运营能力上具有显著优势。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和MBR-DF双膜新水源技术,分别于2009年和2017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公司是全球范围内少数可大规模生产PVDF带衬增强型中空纤维膜的公司之一,且产量居国际前列,并在大型MBR技术项目承建规模与数量方面跻身国际先进企业行列。
科技研发方面,公司攻克多项技术难关,碧水源自主创新研发的振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V-MBR),对总氮去除效果显著,可获得地表水Ⅳ类标准以上的优质再生水,能耗较传统MBR降低20%以上,设备安全性提升30%,设备成本降低25%,符合国家目前的碳减排目标,在实际工程中的规模化示范应用属国际领先。公司可以将污水通过自主创新研发的“MBR-DF”技术直接处理为地表水II类或III类的高品质再生水,有效实现资源化利用,相较于其他深度水处理系统,该技术系统运行压力可降低60%-70%,能耗下降60%-65%,有效助力节能降碳。完成高效分盐GT、GH系列高端纳滤膜开发,成功实现了进口膜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并应用于煤化工、钢铁、电力、印染等多个工业零排放项目。开发了低成本高性能苦咸水膜并实现膜元件能耗降低,提升苦咸水市场竞争力,销量同比增长约50%。开发了聚烯烃基复合膜元件并完成规模化量产,实现聚烯烃基反渗透膜在工业市场中的应用突破,解决了原材料依赖进口问题,并实现产品降本20%以上。高端反渗透膜均一稳定性提高1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水淡化工程项目核心技术装备国产化率达到80%,自主开发的以“UF-RO”为核心的双膜海水淡化集成技术进入国家战略视野。攻克盐湖提锂关键技术,成功开发技术先进的锂离子筛和成套工艺路线,建成锂吸附剂智能化全自动生产线)拉果错盐湖提锂项目。自研精确加药系统累计推广16个项目应用精确碳源投加或精确除磷药剂投加系统,药耗降低10%-20%。科技成果得到了国家部委、中交集团、行业协会等的高度认可。2023年,新获批省级科研项目1项,市级科研项目2项,中交集团科研项目1项,横向科研项目3项。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纳滤饮用水项目验收,成果获得评审专家一致好评。公司原创技术成果屡获肯定,“国家应急供水救援关键技术集成及成套装备”荣获住建部华夏建设奖一等奖,“中空纤维纳米复合过滤膜规模化制备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超薄反渗透及纳滤复合分离膜材料开发及规模化制备”荣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领域赛优秀奖,“一种荷正电纳滤膜的制备方法”专利荣获中国膜行业专利金奖,“北方寒冷地区流域水质整体提升与持续改善保障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中交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截至目前,公司参与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首都水系、海河流域、太湖流域、巢湖流域、滇池流域、洱海流域、南水北调丹江口水源地等多个水环境敏感地区的治理,建成数千项膜法水处理工程、数百个国家水环境重点治理工程、数十座地下式再生水厂、多个高品质饮用水工程和海水淡化工程,亦成为“一带一路”的积极参与者,发力布局国际市场,并积极拓展工业零排放、盐湖提锂与资源化等工业与新材料赛道。从运营能力看,以运营服务为核心的科研实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将成为水务行业企业获胜的关键因素和盈利的核心环节。截至目前,公司膜技术涉及水处理总规模超2,200万吨/天,每年可为国家新增高品质再生水超70亿吨,成为我国实现污水资源化的骨干力量。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膜技术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塑造了多个成功的污水资源化案例,承担建设了国内第一个大规模MBR工程“北京密云再生水工程”(4.5万吨/日)、国内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MBR工程“武汉北湖污水处理厂”(80万吨/日)、国内最大的再生水厂“北京高碑店再生水厂”(100万吨/日)、国内第一座新水源厂北京翠湖新水源厂(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III类)等项目。大型海水淡化应用工程方面,公司在山东建有两个十万吨级的海水淡化工程应用,分别为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10万吨/日)和山东鲁北海水淡化工程(15万吨/日)。其中,2016年碧水源在董家口成功应用的海水淡化双膜法工艺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和自主建设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关键技术和设备实现国产化。项目建成至今,系统运行稳定,出水水质优良,有效解决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和董家口区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反渗透膜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2023年,黄骅市海水综合利用一体化工程,设计植入光伏和储能系统,实现绿电制绿水,成为自主开发的双膜海淡集成技术又一个落地案例。工业领域持续扩大,中标中北高新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工程和鲁北万润磷酸铁废水零排项目,进军工业领域步伐逐年提速。隆基光伏更换自产超滤膜,晶科能源开始使用双膜法工艺,收获天合光能设备集成项目等,服务新能源客户业务整合能力日趋完善。盐湖提锂领域,中标紫金盐湖提锂吸附剂项目,钛系锂吸附剂工程再次续写盐湖提锂赛道新篇章。公司积极推动膜产品国产化替代和高端化应用,完成以鞍钢为代表的钢铁行业,以包头热电为代表的电力行业,以宁夏宝丰为代表的煤化工等领域30余个项目的国产化膜替代,减少膜产业链外部技术的重度依赖。海外业务稳步推进,巴基斯坦瓜达尔海水淡化厂项目顺利验收,中标塞尔维亚最大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分散式供水设备签约马来西亚。在公司不懈努力下,膜法水处理技术逐渐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有效推动了膜技术在国内水处理市场的规模化应用。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膜法水处理技术可以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补给用水,已成为我国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并在节能降耗上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公司致力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建设,积极围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方向,在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处理工艺和运营环节的节能降耗、污水处理未来厂等多个方面积极开展创新研发和市场布局,努力实践环保和节能降碳的协同创新。公司积极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建设绿色工厂,积极开展系列绿色制造工艺技术研究,从节能降耗、超低排放、循环利用等方面,实现膜产品生产绿色化。解决膜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浪费、设备耗能高、膜产品回收再利用等问题。目前,膜生产过程实现了水、溶剂与添加剂的循环利用,每年节省原材料成本近千万元;膜应用方面,进行废旧膜产品再生回用,实现了对膜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可持续发展。在碳达峰、碳中和新形势下,环保能源一体化势在必行,公司在实现污水处理厂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道路上一直进行积极探索。公司正在研发的面向可实现资源循环、能源回收、环境友好的污水处理未来厂,运用纳米级高精度膜分离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高效回收污水中的资源和能源,将污水处理厂升级为兼具保护环境、补充水资源、能源再利用和磷等资源回收等多功能的新型城市综合体,可从治理环节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2023年,公司获得国家发改委高度认可,获批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并被评为北京市“隐形冠军”企业;碧水源膜科技公司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良业科技被评为首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奥赛科公司获批成为膜科技公司之后的碧水源第二个“国家级绿色工厂”,碧水源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作进入由点到线的新发展阶段;旗下三家公司入选科技型中小企业;奥赛科公司获批天津市科技领军培育企业;华特源公司入选北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4家子企业首次申报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碧水源集团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
公司创新技术产品先后入选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国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北京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成果目录,“科创中国”系列榜单,北京市节能低碳技术产品及示范案例推荐目录等。凭借公司自身持续的创新能力、突出的市场业绩、专业的运营服务实力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等优势,跻身“全球TOP50水务公司”排行榜前列,连续13年荣获“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荣誉称号,在“2023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中位列第10位,入选2023北京市百强企业综合、制造业及高精尖3个榜单,碧水源建设公司入选北京市百强企业建筑业榜单,碧水源分离膜科技入选北京专精特新企业百强榜单;长沙雷锋水质净化厂、北京市海淀区上庄再生水厂、隆昌经济开发区再生水厂3个项目入选“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名录”。
公司是国家首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中关村自主创新品牌企业。公司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产业链膜技术(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包括产品生产与工艺应用,也是中国唯一一家集全系列膜材料研发、全系列膜与设备制造、膜技术工艺应用于一体的企业,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全的膜产品生产商之一和先进的环保设备制造商之一。公司目前是世界上承建大规模(10万吨/日以上)MBR工程最多的企业;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膜法水处理技术可以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补给用水,已成为我国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并在节能降耗上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公司通过自主创新的“MBR-DF”技术可以将污水直接处理为地表水II类或III类的高品质再生水,是国内唯一拥有该技术并完成大规模工程应用的高科技环保企业;公司自主开发的海水淡化反渗透膜性能进一步提升,以“UF-RO”为核心的双膜海水淡化集成技术,具有产水量高、抗污染能力强等特点,节能降耗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成功为沿海地区提供优质、稳定的淡水资源。公司以聚烯烃基材代替传统原材料,开发出高效选择性纳滤膜,可节约原材料成本50%以上,年产能达500万平方米,实现生产绿色化,并应用于家用、饮用水处理及污水资源化等多个领域。
此外,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振动膜生物反应器V-MBR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产品性能进一步提高,具有能耗低、脱氮效果好、膜抗污染性强的特点,同时实现节能、降碳和提质三重效果,出水水质达到湖库Ⅳ类标准,达国际领先水平,已在江苏、安徽、贵州等多地实现推广应用,2023年实现多项目顺利通水,同类技术运营规模居“行业首位”。公司自主开发的“吸附+膜”耦合提锂技术及关键产品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出铝系、钛系吸附剂产品,具有高选择性、高吸附容量、长寿命等特点,已实现批量化生产,并同步完成耐高盐卤水的特种分离纳滤膜开发。同时,公司自主研发的超滤膜、苦咸水反渗透膜、纳滤膜等系列化膜产品,解决了核心原材料依赖进口问题,实现工业废水资源化领域进口膜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应用于电力、钢铁、石化、化工园区、印染等领域多个项目,提供自主创新的膜技术整体工艺方案实现高浓废水零排放。智慧水务发展方面,公司自研精确加药系统累计推广16个项目应用精确碳源投加或精确除磷药剂投加系统,药耗降低20%-30%,自研数据中心完成数据填报系统开发并上线,解决无法自动采集数据获取问题。
创新是公司的灵魂和发展源泉,也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将继续通过强大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及管理模式的创新不断发展前进,立志成为一家有灵魂的创新型环保领军企业。
公司每年投入销售收入约3%以上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和研发,致力于用核心膜技术紧紧围绕国家解决“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饮水不安全”问题提供务实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公司专注于膜技术的研发,主要集中在污水资源化、高品质饮用水、海水淡化、盐湖提锂、工业零排五大领域,并确保公司处于行业领军地位。
3.报告期,公司及子公司新增专利96项,正在申请且被受理专利128项,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专利共计596项。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公司持续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管理团队,以适应公司业务快速增长的需要。公司通过不断完善、优化高效的用人机制,特别是强化激励机制来吸纳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科技人才,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公司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公司根据发展战略确定薪酬与激励水平,实施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管理模式的创新将持续为公司输送高质量管理团队人才,为公司更大更强的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公司不仅在业务领域与规模上进一步地稳健扩张,继续保持膜技术领先地位,还通过高素质的管理及创新复合型人才统筹管理公司在各区域的发展。随着中交集团中国城乡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央企丰富的管理经验、先进的管理模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专业人才的引进将为公司管理注入新的能量。公司完善治理结构,优化“三会一层”体系建设。强化合规内控体系与审计功能,进一步加强了内部管理和风险防控管理,不断强化制度和流程建设。公司以业务为导向,进行组织机构、人事机制改革创新,助推组织能力提升与战略目标落地。以绩效为牵引,成功推行“组织考核+岗位考核”综合考核模式。公司加强资产管理,发挥运营项目资产管理规模优势,打造专业的运营团队,进一步提升运营核心竞争力。积极探索建立“轻资产”业务模式平台,发挥膜技术、膜材料、膜产品核心优势。公司在稳定发展的赛道上保持高效的创新,加快融合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公司更大更强的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年,是贯彻落实习总生态文明重要思想、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关键一年。公司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和深化改革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协同创新发展,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报告期内,公司按照年初董事会制定的年度经营计划,坚持党建引领和“12256”发展战略不动摇,紧紧扭住科技、效率、市场、人才、品牌五大要素,拓市场、激创新、强项目、促改革、提质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在膜产业链高端领域原创技术实现新突破,提升产业控制力,持续巩固公司在水处理与膜技术领域的行业领先地位,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实力。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952,954,910.48元,同比增长3.03%;实现利润总额1,006,077,958.11元,同比增长3.75%;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4,657,254.64元,同比增长7.74%。2023年,公司一利五率整体持续优化,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营业现金比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均实现有效提升,资产负债率维持平稳。上述指标变动的原因主要是在国家加大中央环保督察污染防治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力度实现碳中和的大环境下,国家环保政策开始稳步实施,使得我国开始采取更强治污手段、更严格排放标准、污水再生资源化及零排放等成为国家治理水环境的发展方向。公司紧抓机遇,持续聚焦主业的战略导向,通过改革创新、重构发展战略、强化公司治理、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精益管理、激发市场活力、成功开拓新领域新赛道等,实现市场和业务稳步提升;此外随着公司运营项目逐渐进入稳定期,运营收入成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因。同时,公司持续优化财务资源配置与资产,合理控制成本与费用,压控“两金”并做好减亏治亏系列工作,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实现公司经营质效稳步提升,发展信心得到有效提振。
公司持续巩固作为中交集团中国城乡水务板块的骨干力量地位,与中交集团、中国城乡在战略、治理、科技、业务与人才领域实现充分融合,推进在管理、市场、运营、设计、采购、财务等六个方面的协同,充分探索并发挥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创造性和优越性,做强做大做优水务主业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转型,进一步提升公司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成为水行业领域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主力部队。公司将积极抓牢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良好机遇,实现公司核心业务的全面发展和突破。在“十四五”规划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期间,公司与中交集团、中国城乡将践行国家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建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更好地统筹发展。
公司务实且稳健耕耘,通过模式创新不断推动公司膜技术进入新的区域水务市场,增加了公司的市场份额,为公司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北京地区、环太湖地区、环滇池地区、海河流域与京津冀地区、南水北调、华南经济发达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发达地区、新疆地区及西北部缺水地区等我国水环境敏感地区的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与新建扩容改造、污水资源化与循环工程中成为了骨干力量,并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国内膜技术领域及污水资源化领域的领军者地位。近年来公司已连续建成多个地下式MBR再生水厂,在中心城市建设地下式再生水厂已成为国内一些主要城市的重要选择,并成为国内许多城市建设再生水厂的发展趋势,为公司增添了更多的商机。继公司建成我国首个“MBR-DF”双膜应用示范工程北京翠湖新水源厂后,公司陆续在云南、新疆、内蒙、山东、四川、天津、深圳等地以“MBR-DF”双膜新水源技术将出水水质进一步提升至地表水II类及III类标准,对我国市政供水领域的提标改造、满足居民高品质饮用水需求,以及推动公司为代表的国产纳滤膜技术的规模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也对进一步助推国家污水资源化利用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经验。
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力,多点突破。先后中标海水淡化、工业零排、盐湖提锂等多个战略性项目,战新产业(300832)收入占比持续提升。成功中标黄骅市海水综合利用一体化工程,成为自主开发的双膜海淡集成技术又一个落地案例。工业污水领域持续扩大,先后中标中北高新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工程,鲁北万润磷酸铁废水零排项目。盐湖提锂方面,实现盐湖提锂钛系吸附剂科技成果转化,相继中标紫金矿业盐湖项目、青海五矿盐湖提锂换膜及青海柴达木盐化工等项目。同时,公司积极推动膜产品国产化替代和高端化应用,完成以鞍钢为代表的钢铁行业,以包头热电为代表的电力行业,以宁夏宝丰为代表的煤化工等领域多个项目的国产化膜替代,降低膜产业链对外部技术的依赖程度。海外业务稳步推进,巴基斯坦瓜达尔海水淡化厂项目顺利验收,中标塞尔维亚最大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分散式供水设备签约马来西亚。
公司陆续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课题,公司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美国工程院士工作站、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并先后与清华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成立联合研发中心,落户中国境外首个火炬创新园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火炬创新园,并牵头组建了膜生物反应器(MBR)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水处理膜材料及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成功实现了公司研发方向与国家科研规划的完全融合。同时,公司在管理、品牌、人力资源等领域均取得进展,各种成熟的激励机制不断形成,使得公司的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员工素质稳步提升,公司品牌已成为中关村及环保行业内的著名品牌及创新引领者,并取得了社会一致认可。
2023年,公司扎实推进改革创新,深入推进“12256”发展战略,强化公司治理,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精益管理,激发市场活力,开拓新领域新赛道,持续提升战新产业收入占比。一年来,公司坚持实施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稳固;公司积极进行市场开发,高端商务运作能力实现了质的跃升;公司紧抓深化改革与提升合规治理,现代化治理能力得到新提升;公司持续进行深化结构优化,三强四清、治亏减亏等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显著;公司重新塑造公司对外形象,公司品牌知名度、履约能力得到新提升;公司严控防范化解风险,安全合规深入巩固;公司坚定进行引领,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未来,公司将继续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成本管理、经营规模、品牌、技术、服务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继续保持创新优势,进一步降低公司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相关风险。同时,保持公司持续平稳的快速发展,提振发展信心,践行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现代混合所有制企业高质量发展。公司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持之以恒、精准发力。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聚焦主业不断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加快战略布局,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释放新质生产力,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推动落实质量回报双提升,切实提升公司科技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与投资价值,促进公司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污染防治攻坚要向纵深推进,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持续深入碧水保卫战。“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内容,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目标,结合国家过去几年颁布的新《环境保》《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关于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长江保》《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和提升水处理标准、加强污水资源化利用、发展生态与循环经济、强化节能降碳等政策,公司紧抓治理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与保护饮用水安全的良好机遇,全面稳步发展。特别是目前我国多地区对高品质水环境与再生水有刚性需求,同时区域性污水排放标准、污水资源化、自来水及饮用水标准的提升,工业零排放及资源化、高品质海水淡化、以及有价资源提取等需求均对水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等,为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重大的机遇,也为公司的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水污染治理需求迫切,污水处理与污水资源化市场巨大,我国水污染治理水平尚未达到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程度,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持续推进,全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仍然远超环境容量,水环境状况改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治理任务仍相当艰巨,加快水污染治理的需求依然十分迫切。另外,我国开始实施更为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我国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衡,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北方的资源性缺水与南方的水质性缺水推动了我国对高品质再生水的刚性需求,推动了膜技术在多个区域的大规模应用。同时,海水淡化和污水资源化已成为解决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水环境敏感地区污水处理基本实现提标升级,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同时还明确将推动污水资源化关键技术攻关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部署相关重点专项开展污水资源化科技创新等。污水资源化对技术和工艺等要求更高,污水的提标及资源化预期,使各种深度处理工艺及膜处理工艺得到了广泛关注。此外,《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90万吨/日以上,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25万吨/日以上,且海水淡化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海水淡化利用的标准体系基本健全,政策机制更加完善。依靠公司核心技术,在水环境领域,减少以氮、磷为代表的营养性物质,减少新型污染物;在水资源领域,发展非常规水资源和海水淡化,推动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节能降碳等,都将为公司发展提供巨大空间。
水环境、水资源发展现状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和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需求的日益增长,环保也逐渐从过去的粗放型及点源治理向大环境升级,从大众化、无害化向再生净化、资源化升级。公司将积极参与国家的生态环保规划建设,践行创新兴国的国家战略,参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建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更好地统筹发展以核心技术为优势,努力为国家重大环保治理提供坚实保障,更好的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为国家环保治理提供坚实技术支撑。公司将不忘初心,以技术创新为公司发展之术,继续专注于主营业务的发展,深化和巩固公司在水处理与膜技术领域的行业领先地位,在保持污水资源化、海水淡化、高品质饮用水等领域技术优势的同时,积极拓展市场,加大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加大对盐湖提锂、工业零排、数字化建设等方向的科技研发。扩大产能规模和服务质量,丰富公司业务产业链,提升现有产品的品质与技术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国务院公布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规划》中,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及膜材料制造技术分别列入了环保节能产业及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规划中,为膜技术与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含高性能膜材料的新材料技术,把握科技创新发展新态势,不断加强战略高新技术的发展突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提到,要全面推进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在新材料领域,面向产业融合发展需求和应用场景探索,开展前沿新材料标准预研制高端分离膜、光学膜、新能源薄膜、导电膜等特种膜材料标准。2020年,公司荣获工信部“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入选发改委《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工信部《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荣获“中国膜行业专利优秀奖”等。2021年,公司自主研发的“双膜法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入选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和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的《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0年)》。2023年,公司“膜生物反应器—超低压纳滤双膜法污水资源化技术”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成果目录,“聚烯烃基高效选择性纳滤膜”成果入选“科创中国”系列榜单,双膜新水源技术入选2023中交集团十大绿色低碳核心技术,工业高压分盐纳滤膜荣获2023水业中国“星光奖”产品之星荣誉称号。公司自主研发的“双膜法污水深度处理技术”是深度脱氮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和超低压选择性纳滤(DF)膜的结合,是可同时解决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开创性技术。这种技术可高效去除污水中有害物质、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氮、磷无机污染物,将城镇生活污水、黑臭河水等劣Ⅴ类水超净化处理,稳定提升到优于地表水Ⅲ类的高品质新水源。结合浓水处理,回收率可达100%,具有节能降耗的实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对全面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进行了部署,占地面积少,出水水质高的膜工艺在污水资源化利用市场下大有可为。同时,近期的推进绿色低碳循环体系建设对于水处理领域来说,公司可以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补给用水的污水资源化技术,是我国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核心技术,更是在节能降耗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此外国家还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包括拉动新技术应用政策与税收优惠政策等,结合供给侧改革的政策,为环保及创新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动力,催生和刺激环保行业与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公司业务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自公司加入中交体系以来,双方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尊龙凯时,并在战略引领、公司治理、科技创新、业务发展、人才队伍等方面相互协同,取得积极成效。公司通过改革创新、重构发展战略、强化公司治理、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精益管理、激发市场活力、勇拓新领域新赛道等,实现公司市场与业务快速增长,经营质效稳步提升。
战略协同方面,中交集团和碧水源坚定服务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目标,聚焦水务产业链海水淡化、污水资源化和高品质城市直饮水三大领域建设,筑牢细分行业核心优势,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水务产业链,更好的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治理协同方面,公司完善党建工作机制,从根本上规范党委前置研究工作机制,推动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推进党委发挥领导作用和公司其他治理主体依法行权履职有机统一。在保障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经营管理重大事项的权力机构的指导下,始终坚持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的职责定位,做强董事会,充分发挥董事会科学、专业的决策作用;做实监事会,充分保障和发挥监事会对董事会、经理层规范行权履职的监督评价作用;做活经营层,确保经理层做好“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系列工作。公司加快推动对标世界一流价值创造行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央企混改治理体系。科技协同方面,公司聚焦科研创新,逐年增加研发投入。中交集团加大对公司创新资源扶持,明确公司科技型企业定位,以打造水务产业链链长单位为目标,依托中交集团城乡水环境技术研发中心、中交集团水务创新联合体、膜法水处理原创技术策源地、水务环保绿色低碳分中心,建立“1+4”科技创新体系,共同打造科研创新平台,并加强科技人才培育,不断夯实碧水源科技研发基础,推动公司研发成果再创新高,共同实现科技进步。市场协同方面,公司紧密跟随中交集团和中国城乡市场布局,优化市场业务方向和布局,聚焦“污水资源化、高品质饮用水、海水淡化、工业零排放、盐湖提锂”五大业务领域,实现与中交体系的市场协同和互补,并实现“一带一路”海外业务布局,先后中标多个海外项目,海外竞争实力和知名度显著提升。人才协同方面,公司结合自身发展和需求,与中交集团、中国城乡实现人才互通,促进双方文化、管理的深度融合。
公司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聚焦主业不断加大研发与创新力度,加快战略布局,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
目前,国家有关部委《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等规划意见已陆续出台,《长江保》明确了长江流域部分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应严于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黄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污水资源化已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黄河流域中下游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力争达到30%,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国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投资在2,000亿元左右。
公司创新方向始终围绕国家政策和战略方向进行研发布局。在“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公司坚定不移的围绕国家对“污水资源化”的战略需求,研发MBR膜产品及技术。与传统工艺相比,公司MBR具有出水水质高、剩余污泥少、脱氮除磷效果好等优点,并能将污水提升至地表水IV类标准。公司MBR膜的快速广泛应用,也拉开了我国污水处理自主知识产权的膜法水时代。“低能耗膜-生物反应器污水资源化新技术与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公司持续开发创新,近期研发的振动膜生物反应器V-MBR技术,利用机械运动方式代替传统曝气方式,使能耗大幅降低,同时实现节能、降碳和提质三重效果,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北京窦店再生水厂,实现膜运行通量提高约20%,运行能耗与药耗均降低约10%,为该项目每年节省近电费数十万元,产出500多万吨高品质再生水。工程的成功实践应用验证了公司不断突破、创新研发的技术、工艺在工程尺度上的可行性,为解决高原湖泊污染、地下水漏斗、工业水回用等问题开辟全新的道路,为国家水资源战略、“双碳”目标战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具有重大的示范和推广意义。
2016年,公司成功开发出DF纳滤膜,用于深度资源化、供水、工业用水、饮用水等多领域。污水资源化领域,公司成功应用MBR-DF双膜技术,并于2017年12月再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MBR-DF双膜新水源技术既能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又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一把钥匙打开两把锁。该技术相较于其他深度水处理系统,系统运行压力降低60%-70%,能耗下降60%-65%,出水水质达到地表III类水以上,完全满足北京、天津等城市对再生水高标准的要求,也为云南洱海流域等水环境敏感地区以及特殊行业用水的水质稳定达标提供了技术支撑。北京翠湖新水源厂是我国首个采用MBR-DF双膜新水源技术的项目,处理规模为2万吨/日,将城市“负担”污废水变成高品质新水资源(优于国家地表Ⅲ类水的标准),为翠湖国家湿地公园提供生态补水,具有水环境保护和水源地补给的双重功能。
公司将充分利用膜技术在污水资源化利用中的优势,进一步优化污水资源化整体解决方案,深耕污水资源化利用市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污水资源化需求,提供全生命周期水资源管理与处理。同时向着“未来水厂”方向突破,一方面强化氨氮的选择性分离与脱除,另一方面加强污水回用以及污水中其他能源和氮磷资源的回收利用,进一步提质增效,促进节能减排。实践证明,膜技术应用于污水资源化领域,不仅技术先进,而且经济可行,公司将加大膜技术的应用研发与推广,打造更多污水资源化示范标杆项目。
“十三五”期间,国家对供水安全保障、节水型城市建设以及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出最新要求,针对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消毒副产物等特征微量污染物的风险控制与去除,饮用水水质在达标基础上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自2018年始,上海、江苏、深圳等地陆续颁布更为严格的饮用水新标准。2021年,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也已完成修订,新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已于2023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涵盖了饮用水中各种可能影响健康的因素,尤其是关注了水体中对人类有害的微量有机污染物和无机物质。与原标准相比,新标准落实了国家标准化改革的相关要求,将进一步加强水质监测检测能力建设和相关工艺设施改造升级,健全水质管理体系,保障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升其他相关标准的适配性等。此外,2022年8月,生态环境部等12部委联合印发《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不低于90%。系列政策的发布和实施,将推动供水厂的提标工作提上日程,国家对高品质饮用水的需求持续提升。
公司在城镇自来水厂推广以DF膜为核心的高品质饮用水制备技术。目前已成功在江苏、云南、山西、辽宁、贵州等地进行了市场应用,出水效果优良,产生了积极影响。典型业绩太仓第二水厂,设计规模5万吨/天,其水源为水质较差的长江水系的地表水,存在以二甲基异莰醇为代表的季节性超标情况,工程主要目的是尽可能的去除水中的TOC、PPCPs、POPs稻瘟灵等有机物,以满足高品质饮用水需求。
未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和实施,供水厂提标工作将提上日程,国家对高品质饮用水的需求持续提升。公司将紧抓行业机遇,推广使用自主研发的超低压选择性纳滤(DF)膜,在城镇自来水厂推广高品质饮用水制备技术,布局自来水厂提标改造、再生水厂深度处理项目及小区供水设备市场,挖掘城市供水业务潜能,并通过DF高品质饮用水制备技术、UF饮用水技术为基础的市政饮水解决方案和家用商用净水方案来保障饮水安全。
当前,为解决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海水淡化产业,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印发的《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到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需达到290万吨/日以上,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25万吨/日以上,其中沿海城市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05万吨/日以上,海岛地区新增海水淡化规模20万吨/日以上,同时强调要实现海水淡化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家对海水淡化的日益重视,海水淡化未来前景十分可观。根据《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44个,工程规模185.64万吨/日,比2020年新增20万吨/日。距离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290万吨/日的目标仍有巨大空间。目前海水淡化已作为重点内容被纳入《“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等规划以及《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2021年)》中。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等沿海省市相继出台相关规划、计划、政策,鼓励促进当地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海水淡化市场需求正在逐步释放。
公司经过多年联合攻关,潜心研制出海水淡化膜及工艺技术,反渗透膜产品具有运行压力低、产水量高、脱盐率高、抗污染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并通过持续研发迭代升级。截至目前,公司的海水淡化已经升级迭代至高精度生产线,实现全流程自主设计,国内采购、加工、组装应用的先进技术,并针对高产水量、高脱盐率的不同需求,研发不同产品应用,其效能处于国际一流水平。此外,公司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坚持清洁生产,目前已可实现溶剂全部回收,原料费用、运营维护成本等随着技术升级均有效减少,膜片品质提升,并促进公司形成生产安全、环境友好的间接效益。
公司将充分发挥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元件具有耐压能力高、运行成本低、脱盐率高且稳定等优势,拓展海水及高盐浓度苦咸水的处理业务。“自产转外销”,在满足自身需求条件下,发挥公司海水淡化膜的产能优势向市场销售,扩大海水淡化膜处理市场影响力和收入规模。持续开展海水淡化关键技术研究,专注于核心设备国产化,系统设计标准化,双膜耦合海水淡化技术集成和工程实证;通过支撑材料结构强化、界面聚合反应工艺调控等手段,进一步提高膜产品清洗耐受性和使用寿命,形成长寿命高性能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系列产品,持续提高海水淡化膜产品的竞争力,更好地满足海内外市场的需求。持续加强应用领域强链,实现海水淡化与关联项目对接、水电联产等形式应用,降低投资成本,实现能源高效利用。
随着国家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的推动,新能源也持续蓬勃发展。新能源需求不断提升,锂资源的需求也将持续高涨,提锂产业也将步入加速进程。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19年中国矿产资源报告》显示,我国锂矿资源中盐湖卤水的潜在资源量约占全国锂资源总量的90%以上,主要分布于青海和等地。盐湖作为我国重要资源,国家多次批示青海要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体系。2021年12月,青海发布《青海省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行动方案(2021-2035年)》,计划到2035年盐湖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基本建成,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盐湖产业集群。2022年3月,科技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中再次强调,实施“科技援青”,要健全盐湖产业上下游协同创新机制,提升盐湖产业竞争力。盐湖组成成分复杂,且不同地区差异度较大,我国盐湖资质较国外主要盐湖资质相比尊龙凯时,镁锂比高,部分地区盐湖锂浓度较低,对锂的提取和分离提出更高的要求。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已获得4款核心产品,铝系锂离子选择性吸附剂、钛系锂离子选择性吸附剂、耐高盐卤水的特种分离纳滤膜和反渗透膜产品。其中,纳滤膜和反渗透膜产品已应用于盐湖提锂产线项目,运行稳定且分离效果良好。此外,公司研发攻克了“吸附+膜法”盐湖提锂的系统解决方案,可为盐湖提锂提供一揽子整体解决方案。
由于盐湖提锂多为“一湖一策”,公司未来将推广使用自主开发的“吸附+膜”耦合提锂技术及关键产品,发挥具有高选择性、高吸附容量、长寿命等特点,为盐湖提锂提供一揽子整体解决方案,运用于盐湖提锂项目。根据盐湖提锂多为“一湖一策”的特点,持续对前沿技术进行研发应用,为盐湖提锂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效、能耗低、稳定性强的技术方案,抢占技术和市场优势。
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10部委印发《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要求积极推动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印发《“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要求推进工业节水减污、开展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废水近零排放试点工程;工信部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要求重点发展高效、低耗、难处理的废水回收技术和装备等;工信部等6部委联合印发《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实施方案》,提出要实施废水循环利用提升行动,推进废水循环利用技术改造升级,基本形成主要用水行业废水高效循环利用新格局;2022年工信部等6部委联合印发《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左右等。国家一系列的政策推动,使得工业废水资源化需求快速提升,实现“零排放”和无害化处理工业废水成了工业水处理的主导方向。国家一系列的政策推动,使得工业废水资源化需求快速提升,实现“零排放”和无害化处理工业废水成了工业水处理的主导方向,也为工业零排提供了可观的市场空间。据前瞻研究院预测,中国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市场规模“十四五”末将达到3588亿元。
公司是全球最大、产业链最全的膜技术企业之一,具有强大的膜产品制造、装备制造与工程背景优势。公司自主研发的SUF浸没式超滤膜、OWUF外置式超滤膜可用于工业废水预处理过程;DF30超低压选择性纳滤膜和DF90超低压高脱盐纳滤膜可高效分离浓缩PVDF、PVP等高分子聚合物;BW苦咸水反渗透膜可用于高浓度含盐工业废水处理,产水可作为高品质再生水回用于工艺生产和冷却水。2022年上半年,公司中标山东华夏神舟新材料有限公司的PVDF/VDF配套水处理项目,工艺主要包含预处理、膜浓缩和纯水制备三部分,该工艺流程中的产水回用、尾气处置、收集混盐外运,实现工艺零排放。
由于工业废水零排处理工艺包含废水预处理-生化处理-再生水回用-含盐废水膜处理-蒸发结晶处理等流程,其中膜处理工艺对于膜性能有很高的要求。公司将在工业零排领域重点针对新能源行业废水、高分子化工行业废水及海水资源化三大领域,针对性持续提升以膜技术为核心的产品技术与工艺,为助力我国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及资源回收利用作出贡献。
MBR技术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先进的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可以同时解决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问题。在水环境日益恶化和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的双重压力下,我国政府逐步加大了“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力度,并将进一步提高污水排放标准,推动更多再生水厂建设,为MBR技术及DF技术在我国的大规模普及应用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公司将积极推动“MBR-DF”技术,在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市场下发挥独有优势,为未来破解我国水资源匮乏及保障水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也是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窗口期,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奠基期。公司将坚持“12256”总体发展思路,即持续提升打造以膜技术为引领的世界一流水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巩固集膜材料研发、膜装备制造、膜工艺应用于一体和数字化水务运营“两个国际领先”优势;坚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两条主线”;在污水资源化、高品质饮用水、海水淡化、盐湖提锂、工业零排“五大业务领域”进行重点发力;聚焦主责主业、产品持续领先、提升市场份额、做实项目管理、优化资产布局、强化价值机制“六大增长引擎”,持续做强做优做大水资源综合利用业务,加强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公司业务高质量发展,将公司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水务企业。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实现公司“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水务企业的关键之年。公司2024年的工作指导思想: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和央企负责人会议要求,坚持党的领导,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提升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切实发挥公司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的作用,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奋力将碧水源打造成以膜技术为引领的世界一流水务企业。
(1)坚持战略定力,加快新产业布局。公司将锚定“12256”长期战略,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在充分发挥水务领域的核心优势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盐湖提锂、工业零排等新业务的占比,构建公司在战略新兴业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2)坚持科技创新,释放新质生产力。公司将聚焦未来发展方向,发挥国家级创新平台作用、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市场为中心,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并形成产值,推动“膜”技术性创新;在传统水处理领域深耕发力,加速实现国产化替代,在战略新兴领域挖掘机遇,为市场竞争提供核心驱动力,积极推动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
(3)坚持营销为先,实现市场新突破。围绕市场协同“做优主业”,围绕差异化发展“做活平台”,围绕价值创造“做强投资”,并围绕企业客户“做细营销”,奋力实现市场经营质量齐升。
(4)坚持高质量项目管理,深度挖掘项目潜力。强化履约能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重视二次经营管理,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项目利润;提升现有资质,为水利市场开拓提供助力。
(5)坚持做优运营,提升资产回报率。多措并举的提升运营资产回报,并积极对外输出标准化管理,大力拓展委托运营项目,向轻资产化方向转型;打造精益管理,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平台建设,提升项目智慧化运营、总部信息化管理水平。
(6)坚持治理优化,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升公司混改治理能力,探索中国特色央企混改治理体系,聚焦效益效率,着力优化“一利五率”,并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品牌管理体系。
(7)坚持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新动能。推行全成本管理改革,加强全员、全周期、全要素成本管理观念;实施总部“三定”改革、深入推进“四能”改革,进一步激发组织活力、提高效率;构建大监督体系改革,提升监督保障能力。
(8)坚持防范风险,构建安全稳定经营环境。扎实推进专项改革,积极提升资产质量;防范化解财务风险,优化资金管理能力;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双控体系,严格执行安全环保追责与考核。
(9)坚持党的领导,打造特色党建模式。努力打造央企控股的上市混改企业党建标杆,为国企混改党建工作提供创新方案和实践案例。
2024年,随着行业集中率提升、政策形势转变,我国水务行业已逐步从规模扩张向精细运营、智慧化、绿色低碳化发展。碧水源作为膜行业领军企业,将强化担当,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提升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切实发挥公司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的作用,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奋力将碧水源打造成以膜技术为引领的世界一流水务企业。
公司将积极履行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责任,坚持科技创新基因,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用先进的国产化的高科技技术与产品,持续为我国用水安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公司将充分发挥上市公司主体责任,坚持长期主义,以提升价值为己任,重视利益相关方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司将通过战略、治理、科技、市场、人才五个手段充分释放公司高质量新动能,为提升公司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公司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新质生产力为锚点坚持党的领导,持续科技攻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核心竞争力。
膜技术较传统污水处理技术在出水水质、占地面积、污泥产量等方面虽然具有较强的优势,但对出水水质要求低的项目,其在投资成本与运营费用上仍存在相对偏高的弱点,形成了膜技术在出水水质要求低的项目应用上的局限性。膜技术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更广泛的应用,对于中水回用、出水水质达国家一级A标准及以上的项目,膜技术在技术与经济指标上均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不仅技术先进,而且经济可行。但较传统技术,其市场份额仍偏小,并在水处理市场仍面临传统技术的挑战。尽管公司借助控股股东中交集团、中国城乡的品牌和市场影响力,立足于公司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丰富的项目经验,实现公司膜技术应用和市场项目的有效开拓,并在国内膜技术领域持续处于领先地位,但公司在市场上仍面临国内外其他竞争对手的挑战。近些年来,大型央企、地方国企跨界进军水务行业,加速行业洗牌,使国资体系背景对水务行业的引领作用日趋显现,以国资主导投资、民企专注技术与运营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形成,水务领域的大型企业竞争日益加剧。因此,公司若不能在技术创新、成本管理、经营规模、品牌、技术、服务及人力资源等方面保持优势,面临的市场竞争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
公司通过内部架构调整,持续完善各单位、各部门、各市场主体的业务范畴和功能性定位,充分结合区域特色和内外部资源,逐步将现有市场网络细分业务方向,推行全国市场差异化布局,发挥各自竞争优势,积极应对市场竞争,防范市场竞争风险。
膜技术是一项跨学科高新技术,其发展得到了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已将膜技术产业列入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突显了我国对膜技术的重视。目前,许多国外知名企业均涉足该领域,加剧了膜技术行业产品与技术的创新竞争。在中国水处理领域强大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公司近几年对产品持续进行迭代升级并不断研发新产品,在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已实现大规模应用,且一直处于市场前列,公司膜技术的创新日新月异。近年来,国内陆续出现同类型膜相关科技公司,亦有部分以膜技术、膜产品为核心业务的环保科技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国内外膜技术类公司对于膜技术创新研发的重视程度和竞争态势,使得公司面临技术创新保持领先的风险。
中国城乡、碧水源作为中交集团水务产业链的“链长单位”与建设核心单位,也将进一步携手优化科技创新布局,继续保持公司膜技术领先地位。公司围绕国家战略、中交集团、中国城乡科技创新布局,聚焦膜产业链技术领域应用基础研究,通过强化科技研发立项、保持并提升研发投入等方式,持续巩固公司膜技术引领性优势,在高端膜产业原创技术持续实现重大突破与应用,同时盐湖提锂、工业零排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带动了公司配套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有效应对了技术创新保持领先风险,并实现了产业落地转化。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已进入市场化改革阶段,国内污水处理行业市场化成效明显,但同时也意味着优质污水处理项目资源有所减少。近年来国内污水处理市场呈现并购重组加剧、项目趋于中小型化的特点,有限的市场空间和项目获取方式的多样化将会给公司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带来新的挑战,而污水处理项目在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也使得买卖优势向卖方倾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司参与污水处理项目的成本。同时,我国污水处理行业所固有的地域分割等不利于市场化改革的因素依然存在,使得公司进入新污水处理市场尤其是获取风险较低、收益稳定项目的难度加大,影响公司未来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尽管公司作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在与中交集团、中国城乡深入融合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逐步实现从“领军国内”到“进军海外”的跨越变化。但在面对公开化、透明化的市场竞争过程中,业务开拓风险仍然存在,公司未来业务规模发展仍然面临挑战。
通过深化与中交集团、中国城乡业务开发网络的协同,持续通过高端商务对接加强项目前期商务运作,通过发挥各自市场、技术、产品等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丰富和扩大项目信息来源,持续调整优化合作模式,细化项目投资分析,加强风险识别管控,做到项目获取合法、合规、有利、有益。
人才竞争是膜法水处理技术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公司经过十多年的业务积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是构成公司强大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公司现有核心技术人员在技术、产品开发及应用等主要环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的人才竞争策略,可能会对公司技术人才稳定产生一定影。